- A+
"作业写完没?""考试考几分?""为什么又犯错?"这些脱口而出的话,是不是正让你家上演"亲子大战"?
更可怕的是,孩子越问越沉默,甚至开始顶嘴、摔门……其实问题不在孩子,而是你踩中了沟通"雷区"。
今天吴一钶就用亲身经历告诉你,怎么问话才能让孩子主动开口,还附赠一个让娃变聪明的秘密武*器!
一、那个总在"踩雷"的夜晚
上周辅*导儿子作业,我又差点被气到心梗。
"这道题昨天不是讲过吗?怎么今天又错!"我拍着桌子吼完,儿子突然把橡皮掰成两半,啪地摔在作业本上。
"你凶什么凶!反正你怎么都不满意!"
我愣在原地,看着儿子涨红的脸,突然想起朋友家也发生过一模一样的场景——当时她儿子直接撕了作业本,子母俩冷战三天。
那天之后我开始反思:为什么我们越问,孩子越叛逆?
直到看到《0-14岁思维突破:这样训练,孩子更聪明!》里说的"沟通雷区效应",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那些连珠炮似的追问,在孩子眼里根本不是关心,而是"不信任的刺探"。
二、亲子沟通里的"泡泡浴效应"
记得儿子两岁洗泡泡浴时,孩子爸爸总隔着磨砂玻璃问"睡着没"。明明看见影子在门外晃,孩子却故意把泡泡抹满玻璃,大喊"睡你的觉去!"
邻居家更夸张:妈妈每天追着问"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乖",结果孩子不是装聋作哑,就是突然尖叫着满地打滚。后来幼儿园老师支招:"试试别当侦探,当听众。"
这其实就是"泡泡浴效应":当家长像巨人影子一样反复"探照"孩子,他们本能地会筑起泡泡墙防御。书里有个实验特别有意思:被频繁提问的孩子,大脑杏仁核(情绪警报器)活跃度比正常孩子高30%!
三、聪明家长都懂的"三不问"法则
1. 不问"为什么",改问"发生了什么"
那天儿子数学考砸,我刚想开口"为什么又粗心",突然想到书里说的"归因陷阱"。改成:"能和妈妈说说这张卷子发生了什么故事吗?"
儿子愣了下,居然主动掏出卷子:"其实最后两道题我偷偷看了同桌的……"原来他不是因为粗心,而是害怕考不好会被骂。
2. 不问"对不对",改问"你觉得呢"
以前总说"这道题对不对",现在换成:"你觉得这个解法怎么样?"
儿子眼睛突然亮起来,连比划带讲解说了十分钟。最后自己发现错误时,还兴奋地直拍桌子:"原来这里要这样转个弯啊!"
3. 不问"记住没",改问"下次可以……吗"
以前总念叨"记住教训没",现在会说:"下次遇到这种题,可以试试先画个图吗?"
同事家孩子以前总丢钥匙,自从把"你又把钥匙丢哪了"改成"下次挂在书包固定位置好吗",孩子居然连续三个月自己管理钥匙。
四、让"问题"变成"阶梯"的魔法
书里有个绝招叫"阶梯式提问法":把大问题拆成小台阶。
比如辅*导作文,不说"为什么写不好",而是:
1. "今天作文题是什么呀?"
2. "如果让你给作文画个封面,你会画什么?"
3. "封面上的小动物会说话吗?它会说什么故事?"
神奇效果:儿子从咬烂笔头,到噼里啪啦说了半小时,最后作文还被老师当范文念了!
五、藏在问题里的思维蜜码
为什么改变问法就有奇效?因为孩子在回答"发生了什么"时,大脑在整理逻辑;在回答"你觉得呢"时,前额叶皮层(决策中*心)在发光;在"下次可以……"的假设中,海马体(记忆仓库)自动打包经验。
神经科学研究发现,开*放式提问能让孩子的神经元突触连接密度提升27%,这才是真实的"思维突破"!
六、嚼思行导教创人生
现在每次开口前,我都会先"嚼":这句话会引发防御还是共鸣?
"思":孩子真实需要的是什么?
"行":用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关爱?
"导":怎么把问题变成成长阶梯?
"教":今天的对话教会孩子什么思维工具?
"创":如何用创意让教育润物无声?
教育不是雕刻玉石,而是培育种子。当我们把"质问"变成"探索",孩子回报的将是绽放的智慧之花。
吴一钶灵魂拷问:
你家有没有因为"多问"引发的亲子战争?最激烈的一次是因为什么问题?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吴一钶将抽取三位家长,赠送《0-14岁思维突破:这样训练,孩子更聪明!》电子书,让我们一起用智慧对话,托起孩子的未来!
最后,好的教育,不是填满水桶,而是点燃火焰。改变提问方式,你会发现——孩子远比想象中更聪明,更爱你。
【PS1】如果你关注孩子专注力如何提升的问题,欢迎转发,点我头像——书信——“专注”,得《如何在不经意间提升孩子专注力》
【PS2】蕞后,如你对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感兴趣,欢迎转发,点我头像——书信——“好妈妈”,得《吴一钶智慧育儿:尹建莉育儿案例 深度解读》
【PS3】幼小衔接和1-12年级中小学教辅学习资料和教务资源,每天更新,关—>注吴一钶公主哠—>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