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一个普通的周末午后,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温馨的客厅里。妈妈在沙发上敲着笔记本电脑,忙着处理工作,而6岁的儿子小杰和4岁的女儿小雨,则坐在茶几旁,用彩色马克笔在废旧报纸的背面尽情涂鸦。
一旁,三本厚厚的习题册压着嗡嗡作响的手机,那是妈妈偶尔需要查看工作信息的“热线”。
小杰(眼睛一亮,用笔尖轻轻戳了戳手机的边缘):“妈,我能玩会儿手机吗?”
妈妈(指尖悬停在回车键上,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):“哦,小杰,想玩手机啊,那我们是按小时计费,还是来个‘包夜套餐’呢?”
小杰(把涂鸦纸卷成筒,假装是望远镜):“小时怎么收费啊?”
妈妈(拿起最上面那本写着满分的数学习题册扬了扬):“谈钱伤感情,不过嘛,一张语文卷子的‘友情价’可以考虑。”
小杰(兴奋地举起画满恐龙的画作):“那包夜呢!”
妈妈(抽出两张略显褶皱的习题册铺开):“包夜啊,语文数学各两张卷子,怎么样,够意思吧?”
小杰(故作沉思,把马克笔掰成“X”形):“有没有不用写作业的选项?”
妈妈(轻敲键盘,模拟出游戏胜利的音效):“当然有,VIP特权,时间自由支配~但你得知道,VIP不是那么容易当的。”
小杰(眼睛一转,蘸着番茄酱在茶几上胡乱画着):“那我办个VIP!”
妈妈(笑着,用纸巾擦去番茄酱,那红色像极了调皮的血滴):“VIP可是要语文数学都拿满分的哦。”
小杰(挠挠头,不小心让马克笔屑飞进了键盘):“算了,我还是选小时吧!”
妈妈(笑着推过习题册,盖住了手机):“行吧,给你,记得快点回来哦。”
小杰(抓着习题册,一蹦一跳地离开):“妈,你等着,我马上回来!”
妈妈(转头看向悠闲晒太阳的猫咪,嘴角勾起一抹“奸笑”,同时迅速清理掉键盘上的碎屑)心里暗自得意,这又是一次不经意间提升孩子专注力的小游戏。
其实,这样的场景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,但背后的教育智慧却值得深思。
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专心,总是想着玩手机、看电视,却忽略了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吴一钶认为,与其强行禁止,不如巧妙引导,将学习变成一种“游戏”,让孩子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专注力。
案例一:任务兑换制
就像上文中的妈妈,她没有直接拒绝孩子玩手机的要求,而是用“任务兑换”的方式,让孩子明白,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,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。这种机制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动力,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“延迟满足”,对培养专注力和自律性大有裨益。
具体细节:家长可以设定一些小任务,如完成一页字帖、读一篇短文并复述、做十道数学题等,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“奖励币”,孩子可以用这些“奖励币”兑换玩手机、看动画片的时间或者心仪的小玩具。
案例二:趣味化学习过程
小杰的妈妈还通过趣味化的方式,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。比如,用习题册作为“游戏关卡”,每完成一关就能解锁新的“游戏内容”(即更多的自由时间或特权)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参与度和专注度。
具体细节:家长可以尝试将学习内容设计成“寻宝图”、“闯关游戏”等形式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反馈,让孩子在探索和挑战中享受学习的乐趣。
吴一钶观点:
提升孩子的专注力,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兴趣。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玩伴,而不是单纯的监督者。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、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奖励,我们可以在不经意间,让孩子爱上学习,自然而然地提升他们的专注力。举荐《如何在不经意间提升孩子专注力》里面提到的不经意间的训练技巧。
嚼思行导教创人生
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思考、勇于实践的过程。
作为家长,我们要学会:
“嚼”(咀嚼知识,深入理解)、“思”(思考如何因材施教)、“行”(付诸行动,与孩子共同成长)、“导”(引导孩子发现自我,激发潜能)、“教”(寓教于乐,让学习成为乐趣)、“创”(创新教育方式,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),从而创造出属于孩子和家庭的精彩人生。
最后,吴一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
你在家中有哪些提升孩子专注力的小妙招呢?是设置了有趣的奖励机制,还是把学习变成了家庭游戏?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,让我们一起学习,共同进步!吴一钶非常期待哟!
【PS1】如果你关注孩子专注力如何提升的问题,欢迎转发,点我头像——书信——“专注”,得《如何在不经意间提升孩子专注力》
【PS2】蕞后,如你对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感兴趣,欢迎转发,点我头像——书信——“好妈妈”,得《吴一钶智慧育儿:尹建莉育儿案例 深度解读》
【PS3】幼小衔接和1-12年级中小学教辅学习资料和教务资源,每天更新,关注吴一钶公主哠岭。
